财经新闻
国资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到6月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6%,比年初下降了0.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目前,有18家企业正在推进市场化债转股,签订框架协议5000亿左右,现在落地已经超过2000亿。
2017年末,国企资产负债率为65.7%,其中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3%,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虽然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但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速度更快,相比之下,国企债务占比依旧保持在高位。2017年末,国企债务占全部非金融企业部门62%,相比2016年增加3个百分点。
今年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到结构性去杠杆,明确了国有企业是加快降杠杆的主体之一,要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今年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对国企去杠杆提出要求。
国有企业为何有这么高的杠杆呢?如果不理清这个问题,就难以杜绝国企杠杆率居高不下的现象。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因具有政府背景,其信用几乎等同于政府信用,国有企业可以在金融机构获得市场上最廉价的贷款,因为政府信用一般被认为无风险。
正是这种信用背书,导致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资金批发中心。国企在银行体系获得大量廉价信贷资金,然后以较高的利率转借给民营企业,或者直接去市场上购买理财产品,赚取资金差价。这刺激央企在银行借更多的资金用于批发以牟利。
另一种则是地方政府组建的城投公司,为地方政府承担部分政府性融资职能,但其所借债务纳入到了国企债务中。早在2014年10月,国务院要求剥离城投公司的政府性融资职能,划清城投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界限。但在实际中,一些地方政府难以摆脱对城投公司的“依赖”。在城投公司各类型债务中,仅城投债2017年年末的存量就高达7.1万亿元。如果将银行贷款、信托融资等都算进去,城投公司债务规模更大。
国有企业的主要债务,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要求它们所承担的“保增长”任务。2008年,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资金重点投向基建领域和灾后重建。这些项目绝大部分由国企承担,但是,基建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10%,主要靠贷款和发债,使得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断加杠杆。
然而,由于基建投资主要拉动了建筑、采掘、公用事业、交通运输、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加大了产能投资后,基建项目在2010年后陆续竣工,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企业财务状况逐步恶化,从而导致部分国有企业不得不依赖“借新还旧”,进一步推动杠杆率上升。数据显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的57.4%逐渐攀升至2016年的61.3%,而同期私营企业杠杆率从57%震荡下行至51.9%。
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政企不分,不管是为了保增长让国企冲锋陷阵,造成产能过剩与债务困境;还是以城投公司名义为地方政府财政融资,违背市场规律,导致杠杆率持续上升。
政企不分,也导致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具备政府一样的信用,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取大量低成本借款。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金融与地产领域,助长了经济脱实向虚,成为制造金融乱象的一股力量。
当前,国有企业是结构性去杠杆的重要领域,政策的着力点不仅要着眼于去杠杆,比如加速债转股,处僵治困。还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让国企成为市场主体。政府不应该干预国有企业的运营,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实现国有企业股权的多元化,打破市场关于国企信用等同于政府信用的神话,让它们成为公平市场竞争中的一员。
(信息来源: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