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自2015年大数据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多个地方发布了大数据产业规划。
数据中心联盟大数据发展促进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中国大数据产业正在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但也面临数据中心重复建设、定位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14地产值目标过2.8万亿元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月底,中国共有37个省、市专门出台了大数据的发展规划或类似文件,其中包括北京、重庆、贵州等16个省级规划,以及深圳、沈阳、南京、武汉、呼和浩特等21个城市规划。
37个省市中有20个明确提出了各自的大数据产值目标,这些规划多以2020年为节点,其中,江苏到2020年的目标是超过1万亿元,广东为6000亿,贵州为4500亿,而北京、上海、江西等7个省市的产业目标均为1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剔除重复因素,已确定2020年大数据产业规模目标的14个省市的规划总和已达到28400亿元,这远远超过了国家整体规划的目标。
根据年初公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目标是,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
“地方目标远超中央目标,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说明地方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热情高涨,大数据正在成为引领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报告负责人、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徐志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层面在制定大数据产业目标时相对比较审慎与冷静,而地方在制定各自目标时,往往“胆子会更大一些”。
另一方面,徐志发认为,大数据产业目前仍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作为一种融合产业,大数据产业本身边界并不清晰,这导致不少地方在计算产值时,以更泛化的口径来统计,将不少相关度并不高的产业纳入到大数据产业统计中来。
各地竞相设置大数据产值目标的背后,是各级政府对大数据产业重视程度的空前提高。自2015年以来,中央政府多部委就大数据发布的文件多达13个,此后贵州、广东、辽宁、四川、甘肃、浙江等地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管理组织,报告统计,目前中国共有17个省市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等机构,10个省市提出编制适用于本地大数据工作的法律法规。
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井喷
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也进入了井喷期。自2015年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以来,目前全国已建成20余个大数据交易场所,根据各地规划,“十三五”期间,辽宁、合肥、山东、武汉等多个省市将陆续开展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预计到2020年,全国的数据交易平台的数量有可能会达到30个。
大数据产业是否有可能出现重复性建设以及由此而来的过剩?
徐志发认为,大数据的基础产品和应用服务是市场导向的,有需求才会有企业来做,政府不可能去生产产品、软件或数据服务,这方面不存在这一问题;而在数据中心、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园区布局等方面可能会出现过热的势头,建设规模可能会供大于求,或者建设完之后可能对接不上实际需求。
“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正与相关部委研究大数据产业的各地布局,一方面引导各地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不太适合的话,会用相应方式来进行控制。” 徐志发说。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一定要警惕盲目性重复建设的苗头,“千万不能认为发展大数据就是发展大数据中心,盲目地搞大数据产业园。一定要警惕大数据不能泡沫化,形成新的过剩。”
据悉,目前各个地方已经出现了近30个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产业园区,而且数量在不断地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90%的地方规划都提出,统筹建设政府和行业的数据中心。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部主任曹英表示,当前很多地方都在建数据中心,且规模巨大,目标动辄以百万台计,未来将逐步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发展绿色、低成本的高效运营中心。
“各地招商引资都非常积极,也都在促进区域内资源的集聚,但大数据不是说有数据中心、有机房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数据资源要进来,基于数据资源要有更多的应用,并带动产业的发展。”曹英说。
五大产业集聚区形成
受经济发达程度、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水平影响,大数据产业应用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新增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正在明显放缓,而内蒙古、宁夏、贵州、重庆等能源富集、气候适宜的中西部地区数据中心资源建设规模大幅增加,尤其大型数据中心在中西部地区的布局规模显著增加。
在此基础上,全国范围的大数据产业正在快速集聚。徐志发认为,目前中国已经形成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五大产业集聚区。
“发达地区是大数据应用的聚集地并形成产业,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大数据产业更多的是数据中心的建设,两者路径不同,却也有其合理性。”曹英表示,京津冀、珠三角等地技术、人才、创新氛围、产业基础都很好,大数据应用更为充分;而中西部的优势更多的是土地、能源成本等,比如贵州的电价为0.35元,内蒙古的电价更是仅为0.26元,这大大降低了数据中心等产业的成本。
中国信通院高级工程师、大数据发展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韩涵表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大数据互联网化的服务半径和范围非常大,其服务不仅仅局限于本地,而都是以提供覆盖全国的服务为着眼点的。这需要各地一方面因地制宜地谋求各具特色的创新突破;另一方面在产业定位上加以区分,避免产业同质化。
然而,各个地方大数据规划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上述报告统计,37个省市中有20个明确提出大数据发展定位,占比71%。其中有12个省市提出建设面向全国的大数据产业中心。
同时,北京、广东、青岛、宁波、贵安新区均表示要建设面向全国的创业创新中心;重庆、新疆、深圳、武汉、沈阳、天津滨海新区等12个省市以建设面向全国的产业中心/高地为各自定位;贵州、广东、浙江、湖北、深圳、青岛、宁波、淮南、贵安新区表示将建设面向全国的应用示范中心;而贵州、湖北、青海、武汉、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则声称将建设面向全国的资源聚集中心。
徐志发表示,由于缺乏统一的大数据产业分类统计体系和产业运行监测手段,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统筹布局,也难以科学指导、统筹规划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这导致产业定位相似,同质化竞争加剧。
他建议国家层面应明确大数据产业分类,构建产业发展统计体系;同时,建立大数据产业监测机制,加强产业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研判,提高大数据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优势做好需求调研与评估,合理制定产业规划和支撑政策。
(信息来源: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