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中国未来30多年的目标定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安排,在十三大“三步走”战略基础之上,有着新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阶段目标,超越了十三大‘三步走’方针。”国经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10月19日召开的国经中心每月谈上对记者分析时说。
她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本世纪中叶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内容更多。另外,她也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标准,将是动态的。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方针。其中,第三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央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在不断进行调整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分解。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内容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步是本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是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也对各阶段目标进一步细化。比如十七大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并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民族复兴愿景。
建党百年时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
多名分析人士判断,到2020年左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中国有望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唐建伟测算认为,2011-2016年,中国年均增速降至7.7%左右。按照党中央制定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2021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近或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6.9%, 如果2018-2020年实际gdp增速达到6.4%,即可实现2020年gdp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0年人均gdp约1.17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
从国际比较来看,所有国家和经济体在进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人均国民收入约4000-12000美元)后,相对于人均收入低于4000美元时期的经济增速都有普遍下降。
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等经济体,在人均收入4000美元以下时的平均增速达到了7.4%,在4000-12000美元时平均增速下降至5.3%左右。如果只统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经济体,则平均增速从(人均国民收入4000美元以下)9.4%下降至(人均国民收入4000-12000美元时的)7.1%。
但以上这些经济体经过十年左右的中等偏上收入时期,都成功迈入高收入阶段。而且在进入高收入阶段之后(人均收入12000-25000美元),大多数经济体仍保持在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平均增速为4%左右,亚洲经济体平均增速则达到了4.6%。
以世界银行收入分组标准划分, 中国在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260美元,从而跻身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1979-2010的31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9%。而进入中上等收入后的2011-2016年,中国年均增速降至7.7%左右。
根据亚洲经济体在中等偏上收入区间的7.1%平均增速来计算,未来五年(2017-2021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达到6.5%左右即可。
在突破12000美元的高收入门槛之后,人均收入达到12000-25000美元区间内,亚洲经济体平均增速为4.6%,维持的时间平均为10年左右。
“预计届时只要中国要素投入每年带来3%左右的增长,加上改革到位,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能够达到1.5-2%,中国经济再维持4.5%-5%左右的增速增长十年左右没有太大问题,到那个时候,中国经济不但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可以实现成功转型。”唐建伟说。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和国经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分别也进行了测算,两人均认为,2023年中国有望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祝宝良指出,2020年中国是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实际跨越要在2023年。
徐洪才指出,2023年前后,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2万美元,进入世界银行认可的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将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了8000美元,只要老百姓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gdp总量或比2020年翻两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虽然对本世纪中叶的经济指标并未提出量化要求,但是十三大提出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认为,美国的人均gdp现在是5万美元,高收入国家最低标准是1.2万美元(人均gdp和人均国民收入可以基本等同考虑),取中间值是3万美元。即中国在2050年需要达到人均gdp约3万美元的水平。
“假设2020年中国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到2050年的30年时间翻两番,其中除了经济保持一定的速度外,人民币升值也会起到作用。”苏剑说。
根据十九大报告,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祝宝良认为,十九大报告描述的2050年的目标与“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基本一致。
当时提出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于韩国等国当时的水平,按现在的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同样是人均gdp3万美元左右。但是要注意,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人均gdp最低水平一直在上调,因为发达国家也在发展。所以到了2050年,韩国实际人均gdp可能高于3万美元,中国需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才算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祝宝良指出,2035年gdp总量可能比2020年翻一番,这15年年均经济增速为5%左右即可实现。这与过去10年经济实现翻番,年均7.2%的情况有一些区别。从2035年到2050年,年均经济增速可能在4%左右,2050年经济总量可能比2035年接近翻番。
唐建伟也认为,整体越往后,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越大。
他认为,2035年gdp总量是2020年的1.7倍,人均gdp为2.7万美元。到2050年 gdp总量可能是2020年的3倍,人均gdp达到4.6万美元。
阶段目标重心要放在有质量的增长上
徐洪才指出,到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强国指标有很多,其中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会不断调整,因为世行的标准也在调。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指标中,gdp只是其中一个指标,还有别的很多指标,现在应该更加关心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他说。
他认为,目前对中国仍是一个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战略机遇期。在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里面,会发生重大事件。比如中国在2027年前后,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为70%,完成城镇化任务。
他认为,在第一个阶段,经济仍保持较快的速度。在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速不会低于6.5%,2025年可能会回落到5%左右。2030年或许只有4%,然后在3%-4%之间稳定较长一段时间。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此前的党代会,还考虑到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调整的情况。
例如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
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五大时则对十三大“三步走”进行了调整。原因是,到2000年的第二步目标很快要实现。同时对第三步从2000年到2050年进行了分解。
十七大、十八大则对到2020年的目标再细分。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gdp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唐建伟指出,从2020年到2050年有30年,时间跨度较长,目前不好做预测。不过,中国随着经济总量提升,不断调整速度是肯定的。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后,重心放在有质量的增长上就行;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实现了现代化后,经济能保持2%左右的稳定增长已经非常难得。”他说。
过去五年,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徐洪才指出,未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核心是要实现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全世界都在搞结构性改革,美国搞再工业化,促进制造业回归美国;德国搞工业4.0;中国要做制造业强国,创新是关键,通过创新促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竞争力。中国制造业配套能力强,规模大,一些企业已通过国际合作走向海外市场。
10月20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体采访,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围绕着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因为一切创新活动都是科技人员做出来的,科技人员有没有好的环境、有没有好的激励政策,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这就需要社会有一个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在这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做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分工和协调,明确哪些该政府做,哪些该市场做。政府应该紧紧依靠科技人员,主动服务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营造一个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会的创新生态、创新环境,这是政府要重点做好的。”王志刚说。
(信息来源: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