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经过长达5年的发展,证券经营机构资管规模(下称资管总规模)正在进入慢增长时代。
1月10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披露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3.6万亿元。
处在强监管周期下,资管行业规模仍然实现了3.49%的增长,但这一增速不及2016年的十分之一。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研究相关数据,表现在不同资管类型上,公募基金规模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高增长;而被监管重点关注的机构私募资管业务,则呈现出全面收缩的态势。
机构私募规模收缩
根据中基协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资管总规模已达53.6亿元,较2016年底的51.79万亿元多增1.81万亿,同比增长3.49%,创出历史新高。
但在增速方面,2017年可谓资管增长“降温年”——在2015年,资管总规模仅为38.20万亿。
这意味着,资管总规模增速由2016年的35.58%直线降落至2017年的3.49%。
拆解行业数据能够发现,资管增速的降温主要发生于通道业务寄生的机构私募资管业务,即包含基金公司及子公司资管产品、券商资管产品以及期货公司资管产品。
数据显示,机构私募资管总规模为30.9万亿元,较2016年底的34.75万亿削减3.85万亿,增长率-11.08%。
其中,2016年底被监管层戴上净资本“紧箍咒”的基金子公司降温最为显著。截至2017年底,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专户规模为13.9万亿元,较2016年底减少2.99万亿,负增长17.61%。
相比之下,规模为16.8万亿元的券商资管下降仅0.78万亿,降幅仅为4.44%。
降幅更大的还有期货资管,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底0.2万亿规模的期货资管较上一年减少0.08万亿,虽然规模有限,但降幅高达28.5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增速的放缓来自多方面原因:一是资管行业开发度提高,业务日趋饱和,规模逼近现阶段天花板;二是针对规模增长较快的通道业务,监管层的去通道、去杠杆政策正在发挥作用;三是资管机构正在加速转型主动业务,而并不以规模取胜。
“今年监管仍然保持高压仍然是预期之内的事,加上资管新政(《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要落地,规模上的‘代谢’可能在2018年持续推进。”数据发布后,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不少资管机构都在做毛利率更高,更加体现主动性的业务来应对这个趋势。”
公募贡献增长力
虽然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让2017年资管增速受到“拖累”,但其仍然保持增长的原因则来自公募业务的“挺进”。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合计4841只,份额11.0万亿,规模11.6万亿元,较2016年底多增1.94万亿。
“公募规模的增长趋势其实是在和海外成熟市场国家的情况靠近。”1月10日,上海一家公募基金运营部负责人表示,“今年也有一些因素促使资金流入公募产品,例如银行等渠道机构,以及一些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引入的投顾概念促进了基金规模的提高,也有一部分公募产品和机构委托业务相结合,让原本属于专户的规模流向了公募领域。”
在其看来,随着旨在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预期收益式的资管新政之落地,未来市场将会更加有利于配置资金流入公募领域。
上述运营部负责人表示,“资管新政落地后,银行理财保本保收益的优势将不再存在,这时主动管理能力更强的公募将有优势,一些银行做的智能投顾引导客户来买公募基金,其实已经是一种转型尝试。”
促使资管总规模增长的还包括2017年内受到严格监管的私募基金行业,其规模也罕见地不降反增。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私募基金管理人22446家,管理私募基金66418只,规模11.1万亿元,较2016年多出0.86万亿元,同比增长8.40%。
同时,此次统计还将abs(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业务纳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在中基协备案的券商、基金公司abs产品已达1125只,发行规模1.6万亿元。
(信息来源:21经济网)